桂东七旬篾匠巧手编织“绿色财富”
2025-09-10 15:14:3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寨前镇 | 编辑:黄钰坤 | 作者:邓旭雄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9516

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寨前镇牛江村的竹林之间,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手持篾刀,手法利落地砍下一根粗壮翠竹,他就是当地有名的老篾匠黄友权。

黄友权自十五六岁随父学艺至今,已与竹编相伴五十余载。曾经,这门老手艺几乎被现代工业淹没;如今,却在政策东风与市场转型的双重助力下焕发生机——他的竹制品远销全国,月收入可达6000多元,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
濒危手艺,半世纪坚守中的困境与曙光

寨前镇丰富的竹林资源为竹编工艺提供了天然优势。黄友权回忆: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竹编制品几乎家家必备,竹筐、竹篓、竹鸡笼供不应求。”

然而,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塑料制品的大规模普及,竹编市场急剧萎缩。“一个塑料盆只卖几块钱,但编一个竹筐却要花上大半天”,黄友权一度犹豫是否该外出打工谋生。当时与其遭遇类似的老篾匠在全国并不少见,传统竹编工艺因效率低、收益少,面临严重的挑战。

政策赋能,竹编产业迎来转折

转机出现在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与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。政府依托本地竹资源,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。通过“送技术、送项目、送信息”三送措施,助力农村手艺人发展特色产业,不仅组织技术培训、与村民签订生产合同,还承诺包销产品,极大减轻了匠人的后顾之忧。

与此同时,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,天然、可降解的竹制品重新回归消费者视野。“如今大家更看重环保与传统文化的价值,我的竹器又有了新市场”,黄友权欣慰地说。

匠心独运,复杂工艺中的手作温度

刀起刀落之间,粗大的竹子在黄友权手中化作均匀细薄的篾条,在他布满老茧的指间经纬交错,逐渐成型为精美的竹篓、竹筐。

黄友权详细介绍道:“从选竹、砍竹、破竹、劈片、剖篾、刮丝,到底部起编、固边、编篾、锁口、绕脚、扦把手,全部依靠手工完成,每一步都讲究手法和经验。”

“编一个普通竹篓就要两天,若加上花纹或文字,耗时更久,有时一个月只能完成两三个精品。”他表示,篾丝、篾片的质量直接决定成品精度,唯有粗细均匀、光滑细腻,才能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竹器。

电商助力,传统工艺驶入新赛道

销售模式的变革为竹编行业注入新的活力。在借鉴宜宾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的成功经验后,寨前镇积极拓展线上渠道,搭建电商平台,引入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。本地年轻人尝试通过直播展示竹编技艺与文化,成效显著。黄友权的竹制品借此走出乡村,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,价格与销量稳步提升。

青年返乡,古老技艺迎来新传承

这几年,黄友权欣慰地看到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学艺。曾经无人问津的竹编手艺,正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可与青睐。

黄友权计划成立竹器编织合作社,以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整合资源,改进生产工艺,提升技术含量,丰富产品门类,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。这一举措不仅为传统行业注入新血液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文化依托、产业可行的路径。黄友权表示:“我愿意免费带徒授艺,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门手艺传下去。”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,寨前镇的竹编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、品牌化。合作社模式的建立,不仅有望提高匠人收入,也将增强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。

黄友权抚摸着手中光滑的竹篾,微笑着说:“竹子是有生命的,它能感受到手艺人心的温度。只要还有人喜欢竹编,我就会一直编下去。” 

责编:黄钰坤

一审:李亚芬

二审:黄岸明

三审:扶后权

来源:寨前镇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桂东要闻
桂东要闻
热点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